山西省重点项目环评服务保障措施-晋环发〔2025〕2号
为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开展“重大项目建设年”行动的部署要求,统筹推进重点项目落地见效,加大生态环境和行政审批部门服务经济发展力度,坚持树立抓项目促发展的鲜明导向,主动作为、履职担当,切实在环评要素保障上提升执行力落实力,助力推进山西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
一、健全服务专班,主动开展服务
(一)成立服务工作专班。持续完善省级重点项目环评工作专班服务、专员跟进机制,完善“一把手”负总责、亲自抓,班子成员分工负责,有关处室、科室按职责推进机制。定期组织召开工作专班会议,听取重点项目环评手续推进情况汇报,研究重大问题,及时会商研判、协调解决工作推进过程中存在的具体困难和问题。
(二)加强沟通协调。主动与省、市有关部门沟通对接,实时掌握重点项目谋划及进展情况,做好重点项目环评台账管理。根据省级重点项目变动情况,动态更新、补充调整需生态环境部门支持的重点项目清单。加强跑“部”对接,盯紧受理审批各个环节,协调推进生态环境部审批我省的重点项目环评工作。
(三)提前开展项目合规预判。在重点项目立项前,提供环评前期指导服务,提前从政策、技术和选址等方面开展合规研判,运用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成果开展项目环境准入研判、选址选线环境合理性分析,及时指导项目选择可行性工艺、绿色技术、有效污染防治措施等,避免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出现重大方向性错误,减少后期整改成本和风险,确保项目合法合规落地。
(四)增进政务服务效能。实施“清单制+责任制+销号制”
管理,推行并联审批和容缺受理,公示与审查同步开展;对于符合产业政策、生态环境分区管控要求、区域削减措施可行、环评文件质量良好的项目,实行即报即审即批;健全简单事项“马上办”机制;严格落实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一次性告知制、服务双岗制(AB 岗)等业务办理全链条管理机制,着力打造政务增值服务。
二、精简审批程序,提高审批效能
(五)简化环评内容。对满足生态环境分区管控要求、落实园区规划入区建设项目,压缩环评编制内容,简化政策规划符合性分析、选址的环境合理性、区域生态环境现状调查评价等内容。环境影响报告表中现状环境质量原则上以引用现行有效监测数据为主,取消评价等级判定、模型预测、环保措施技术经济论证等内容。
(六)提前开展技术评估。对于省级重点项目应优先安排预评估,特别是产业转型、基础设施和社会民生等项目,项目受理前即开展评估,同时简化评估程序,缩短评估时限,帮助企业解决环评编制中存在的问题,提高环评文件质量和评估效率。
(七)开辟绿色通道。持续落实重点项目审批服务“绿色通道”,及时对接建设单位,通过提前介入、调研走访、深入现场、提供《重点项目环评审批服务单》等方式,积极开展“一对一”服务、“面对面”协调,强化环评要素保障,助力重点项目早日落地见效。
(八)简政增效赋能。对需编制环境影响报告表的等级公路、风电、光伏等项目,位于相同市级或县级行政区且项目类型相同的,实行“打捆”开展环评编制、审批。试点同一建设项目的多个生态环境审批类事项的同步办理,将主体工程项目环评、辐射环评和排污口设置许可等事项,纳入同一本报告编制,实施“多评合一”。
三、加强跟踪调度,统筹推进环评工作
(九)加强跟踪调度。各市环评审批部门要同步制定省级重点项目服务保障措施,建立建设项目环评审批信息台账,实行月调度、季报告、专人负责制度。对重点项目审批情况实行跟踪管理,动态掌握审批环节、流程和时限,形成纵向跟踪督导机制,确保省、市、县三级统筹推进。
(十)强化指导帮扶。健全本市生态环境部门服务重点项目的工作机制,经常走访和听取重点项目建设单位的意见建议,畅通反映问题、表达诉求的渠道。对建设单位反映的共性问题,要快速反应、紧抓快办。建立“问题收集-问题解决-结果反馈-跟踪问效”工作闭环,保障重点项目环评手续顺利办理。
(十一)加强技术指导。为推动技术难题高效解决,确保相关工作顺利开展,我厅将结合各市需求,组织省环境研究院和经验丰富的专家,提供全方位的远程技术指导,实时响应并精准答疑,为工作推进提供坚实有力的技术支撑。
来源:山西省生态环境厅